机械式按压应该可以改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但目前尚无大规模临床试验提供足够的证据。与传统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相比,机械式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和除颤是否能改善4小时存活率?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医院的Sten Rubertsson博士等研究发现,机械式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并不优于人工胸外按压。该研究入选2013年11月16日—20日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并在线发表于2013年11月17日《美国医学会杂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欧洲6个急救中心(瑞典4个,英国1个,荷兰1个)的2589名院外心跳骤停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随访6个月。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机械式胸外按压或人工胸外按压。1289名患者在急救医生到场时立即开始手动胸外按压(n=1289),另1300名患者为机械式胸外按压(LUCAS自动心肺按压系统,菲康体外除颤仪)(n=1300),并在持续胸外按压的同时接受除颤治疗,两组患者均按指南要求吸氧和用药。
主要研究终点为4小时存活率,次要终点为6个月生存率和神经功能评分,使用脑功能分类(CPC)评分,定义神经功能良好为1-2分。
结局 |
机械式胸外按压(%) |
手动胸外按压 (%) |
4小时存活率(主要终点指标) |
23.6 |
23.7 |
转出重症监护病房时存活率 |
7.5 |
6.4 |
出院时存活率 |
8.3 |
7.8 |
1个月时神经功能良好率 |
8.1 |
7.3 |
6个月时神经功能良好率(次要终点指标) |
8.5 |
7.6 |
成人患者院外发生心脏骤停施行心肺复苏时,机械式胸外按压与传统人工胸外按压的4小时存活率并无显著差异。在两组中幸存者中,6个月时具有良好的神经功能,而在五年前,这些数据不会超过3%,说明这个领域在进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机械式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并不优于人工胸外按压。
在发生心脏骤停时,许多因素会影响患者的存活率,包括早期识别心脏骤停,有效的心肺复苏和除颤,复苏后护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以恢复患者的自主循环(ROSC)。
人工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取决于救援人员的耐力和技巧,人工胸外按压往往深度不够,速率不正确,中断频繁,即使是由专家施行,人工胸外按压只提供大约30%的正常心排出量,从而导致重要器官血流量的减少。而机械式胸外按压,深度足够,速率正确稳定,不中断,还适用于转送时间较长、无心跳供体或接受体外膜氧合治疗的特定患者。但遗憾的是,目前机械式胸外按压系统在临床实践中并不优于人工胸外按压。
与人工胸外按压相比,研究使表明使用机械式胸外按压可改善器官灌注压力,提高脑血流量和更高的呼气末的二氧化碳浓度。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体温过低/溺水应用时该机械胸外按压装置能维持足够的循环。
两项随机试验研究(N = 328和N = 149)表明,在院外发生心脏骤停使用人工胸外按压和机械式胸外按压,两者预后结果并无差异。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的证据评估机械式胸外按压与人工胸外按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患者院外发生心脏骤停时,根据指南要求吸氧和用药,并使用机械胸外按压进行心肺复苏,并在持续胸外按压的同时进行除颤,与人工胸外按压相比,两者之间在4小时存活率方面并无差异。在两组中,大多数患者神经功能良好,且随着时间推移,神经功能良好率越来越高。
在临床实践中,虽然目前对于目前机械式胸外按压效果并不优于人工胸外按压感到失望,但是,机械式胸外按压与人工胸外按压一样,没有出现任何安全问题,这就意味着可以继续支持使用它,并在今后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当要延长CPR时,该装置就特别适用,例如,需要施行较长时间的心肺复苏,或者病人要被送去导管室。在转运患者过程中,及导管室的手术中,都难以正确施行心肺复苏,与人工胸外按压按压情况不同,该装置在施行心脏除颤期间也可以继续按压。
研究人员建议,略微调整治疗方案也许能使未来应用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差异。就机械胸外按压指南而言,首次除颤时间较人工胸外按压晚,这也许能够说明我们为何未能证明结果的改善。因此,未来我们将建议不要推迟除颤,要先于使用装置,也许能取得显著的临床结果。研究人员相信,在未来机械胸外按压程序将比目前更加个性化,目前的建议是每个人每两分钟除颤一次,但如果用心电图模式确定最优除颤时间也许会更好。
对于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争分夺秒,抢救若不及时有效,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重要器官(如心脑肺)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对于人工胸外按压,按压深度不到位,速率不正确,中断频繁,不能提供足够的心输出量,也不能在持续胸外按压的同时接受除颤治疗,但机械式胸外按压具有这些优势。